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10月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院校,本科办学层次,副厅级规格,隶属省体育局主管,业务工作受省教育厅领导。是国家体育总局认可的全国15所本科体育院校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河南体育学院, 1962年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停办;1984年恢复创建河南省体育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并入郑州大学,更名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保留独立法人资格)。2002年搬迁至河南省体育中心南区办学。2012年9月,《河南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提出“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基础,申办河南体育学院。”2013年7月,《河南省建设体育强省规划纲要(2013—2020年)》提出:“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基础,积极申办河南体育学院,努力将其办成全国知名的高水平体育院校。”
学院突出武术和运动训练办学特色,培养了奥运冠军贾占波、孙甜甜、李雪英等知名运动员100多人;设立的河南省太极拳队开“省队校办”先河。近年来,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体育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河南省民主评议学校行风工作先进单位”。
我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与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继续优化各类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破解发展难题,突出办学特色,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办学目标
学院到2020年的办学目标是:符合国家普通本科高校设置要求,以体育学一级学科为主干,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全省高等体育教育中发挥先导作用,在河南体育教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具有显著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集教育、训练、科研为一体的高水平独立体育院校。
(三)专业发展规划
我院专业发展的宏观规划是:以体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构建专业、学科有机统一,本科、研究生教育相互促进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创建特色专业为抓手,提升专业实力,创办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形成体育专业与体育相关专业相融合,传统专业与新型专业相匹配的优势学科群。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即:坚持培养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定位,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导,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为亮点,拓展体育新闻、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英语和体育舞蹈等专业方向,依托太极拳、藤球等省级、国家级高水平运动队,依托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依托特色研究中心及《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二个专业期刊,为河南省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彰显“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特色优势。
我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旅游管理(体育旅游)、英语(体育外事)、音乐表演(体育表演)等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和艺术学4大学科门类,分属体育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旅游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和音乐与舞蹈学类等六大专业类别。(见表1)
表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
学科门类
|
专业类别
|
专业名称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体育教育
|
运动训练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英语(体育外事方向)
|
新闻传播学类
|
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
|
公共管理类
|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音乐表演(体育表演方向)
|
(六)本科学生基本现状
2013年,我院全日制在校生6190人,其中本科在校生6128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98.99% 。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27人,生师比为18:1。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8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38%。专任教师来源于全国多所重点院校,学缘结构合理。学院现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4人,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及年龄梯队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训练场地和器材设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总面积10.32万平方米,生均16.8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024万元(生均3302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价值60.58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指出707.17万元(生均115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23.38万元,(生均365元),本科实验经费235.65万元(生均368元),本科实习经费37.48万元(生均61.2元)。图书馆藏书32.7万册(生均53.36册),共订中国知网电子期刊3658种。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语音室座位3882个,能够充分保证教学需要。
学院主办的《少林与太极》和《中州体育》刊物是河南省唯一的体育类学术期刊,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被公认为业内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学院现有7个研究中心,其中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现有5个省级特色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旅游管理、体育教育和公共事业管理),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团队),2门省级精品课程(体育专业武术普修课和体育社会学),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社会体育、英语(体育外事方向)和音乐表演),5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共有院级优秀课程13门,院级精品课程11门,院级教学团队12个,院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2项。
学院现开设课程总门数为480门,教授所教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22.5%,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总教师的比例为31.86%。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也是全面检查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教学环节等部分,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五部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身体素质达标活动,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要求所有学生均在校春季运动会期间进行身体素质达标测试,通过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还有竞赛裁判工作,学生可报名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比赛的裁判工作,表现优异的发放相应的裁判员证书,学院并给予学分奖励;素质拓展教学环节有学术讲座活动,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学院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应听够一定次数的学术讲座,并有学分奖励,还有学科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竞争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及运动竞赛,学院有学分奖励。实践教学的拓展类课程包括游泳、轮滑、攀岩、徒步野营等。2013年,我院学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5.8%。
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学院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专门制定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条例》,对各专业实习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从组织形式上,学院成立有教育实习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教务处有关负责人和各系主任组成,各系也成立有相应的系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并按实习生人数配备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开展实习工作。为提高实习的质量的效益,学院各专业都建立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与各实习基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我院的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学院加强与基地单位在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文化建设、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学院和实习基地单位的共同发展。学院目前有各类教学实习基地20余个,初步满足了学院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
表2、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专业名称
|
总学分
|
实践教学学分
|
百分比
|
体育教育
|
167
|
30
|
17.96%
|
运动训练
|
162
|
31
|
19.13%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169
|
31
|
18.34%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167.5
|
30
|
17.91%
|
英语(体育外事方向)
|
167
|
30
|
17.96%
|
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
|
175
|
29
|
16.57%
|
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
|
171.5
|
30
|
17.49%
|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
|
174
|
29
|
16.66%
|
音乐表演(体育表演方向)
|
162
|
30
|
18.51%
|
表3、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专业名称
|
总学分
|
选修课学分
|
百分比
|
体育教育
|
167
|
31
|
18.56%
|
运动训练
|
162
|
26
|
16.04%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169
|
26
|
15.38%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167.5
|
56
|
33.43%
|
英语(体育外事方向)
|
167
|
12
|
7.18%
|
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
|
175
|
44
|
25.14%
|
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
|
171.5
|
10
|
5.83%
|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
|
174
|
46
|
26.43%
|
音乐表演(体育表演方向)
|
162
|
26
|
16.04%
|
学院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确保本科生论文的质量。在选题上,侧重原创性、应用性,积极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实习、科技服务和社会实践进行选题。坚持贯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管理,实施全程监控。对优秀本科论文进行评选,实施奖励。
学院坚持把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教学管理过程努力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学院有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教务处设有教学与学科建设、教务与学籍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学督导等机构,各系均设有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及教学秘书岗位,已经形成了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制。学院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文件;重视日常教学管理,认真执行听看课制度,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看课,及时了解一线教学状况,学院教学督导员随时听看课,督导检查反馈师生上课情况。教务处每学期均进行网上学生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进行评价,评教结果作为教师年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学院及各系每年均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如“听课、说课竞赛”、“教学技能竞赛”、“教学名师评选”等,这些活动对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院重视专业评估工作。2012年,学院进行了专业自评工作,对7个系9个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估,评审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分为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39个主要观测点进行全面评估。评估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材料,检查教学设施,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反馈意见等方式,全面检查了被评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2013年,学院完成了河南省教育厅对体育专业的检查评估。省教育厅体育专业检查评估等次将我院评为一类学校,成为全省4所一类学校之一。检查组反馈意见认为,我院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办学目标明确,专业发展规划思路清晰,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合理,教学管理机制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运动训练与竞赛成绩显著,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2013年,学院还对全院17个教研室的工作进行了评估。评估工作经教研室自查和校评专家组检查等步骤,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召开教师座谈会及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各教研室进行量化打分。最终评出优秀教研室6个,优秀教研室主任6名,学院还对优秀教研室进行了建设经费资助。
(三)教学督导及评教情况
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必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制定有《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和《听(看)课暂行办法》等教学管理文件,每学期均对在岗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学院督导组进行日常教学督导工作,对听看课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对日常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务处对教学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各类信息反馈给教学单位,了解具体情况,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教务处不定期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抽查,举行教学技能大赛、说课比赛等活动;根据教学常规,教务处每学期末组织全院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对所学课程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每学年教务处综合各项考评指标,对每一位在岗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各系都建有相应的教学督导机构,已经形成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制。
(四)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情况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教师成长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展示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定期举办教师教学竟能竞赛活动。首先由各系初选,推荐,确定参加学院教学技能竞赛的名单,然后,学院举办全院规模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学院聘请专家组成竞赛活动评委会,分学科组和术科组对参赛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课前准备与教案、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行为与素养以及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通过开展教学竞赛,充分展示了我院教师良好的职业教育素质和较好的教学能力,全院上下初步形成了“比技能、练内功、强素质、扩内涵、推动学院发展新跨越”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了学院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上台阶、上水平。
我院2013届毕业生总计1318人,9个专业,全部为本科毕业生,本科生毕业率为98.8%,学位授予率为96.7%。毕业生中男生863人,女生455人;其中体育教育专业256人,运动训练专业636人,社会体育专业86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98人,英语专业48人,新闻学专业72人,音乐表演专业38人,旅游管理专业35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9人(如表4)。
表4、 郑大体院2013届毕业生分专业情况统计表(人)
序号
|
专业
|
人数
|
1
|
体育教育
|
256
|
2
|
运动训练
|
636
|
3
|
社会体育
|
86
|
4
|
民族传统体育
|
98
|
5
|
英语
|
48
|
6
|
新闻学
|
72
|
7
|
音乐表演
|
38
|
8
|
旅游管理
|
30
|
9
|
公共事业管理
|
42
|
总计
|
1318
|
首次就业率
|
85.20%
|
截止到2013年9月1日,我院2013届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1123人,首次就业率为85.20%。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206人,首次就业率80.47%,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554人,首次就业率87.24%,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74人,首次就业率86.0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81人,首次就业率82.65%,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39人,首次就业率81.25%,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62人,首次就业率86.11%,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35人,首次就业率92.11%,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30人,首次就业率85.7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42人,首次就业率85.71%(如表5)。
表5、郑大体院2013届毕业生分专业初次就业率情况
类别
专业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人数
|
首次就业率
|
体育教育
|
256
|
206
|
80.47%
|
运动训练
|
636
|
554
|
87.24%
|
社会体育
|
86
|
74
|
86.05%
|
民族传统体育
|
98
|
81
|
82.65%
|
英语
|
48
|
39
|
81.25%
|
新闻学
|
72
|
62
|
86.11%
|
音乐表演
|
38
|
35
|
92.11%
|
旅游管理
|
35
|
30
|
85.71%
|
公共事业管理
|
49
|
42
|
85.71%
|
合计
|
1318
|
1123
|
85.20%
|
截止2013年12月31日,我院2013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为92.94%(含灵活就业,下同)。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最终就业率92.97%,运动训练专业最终就业率92.92%,社会体育专业最终就业率93.0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最终就业率92.86%,英语专业最终就业率91.67%,新闻学专业最终就业率93.06%,音乐表演专业最终就业率94.74%,旅游管理专业最终就业率94.29%,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终就业率91.84%。
截止目前,我院2013年非灵活就业毕业生人数248人,灵活就业人数983人。
在非灵活就业的248人数中,党政机关就业的7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26人(分布在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科研、医疗、艰苦和其他的事业单位),企业就业人数40人(分布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艰苦和其他企业),部队就业人数15人,国家项目就业人数61人,考取研究生的人数99人。
1、调查方法
为了能够准确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院招生就业中心制作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等三个大项的满意度;设定了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在同类院校毕业生中所处的位置、用人单位认为我院专业设置与社会用人需求的使用情况和用人单位使用我院毕业生最看重的因素等三个选择的调查问卷。从我院2013届1318名毕业生中随机抽取120人,采取电话问询或者E-MAIL的形式请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收到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82.5%。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得出:
2、问卷情况
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满意度中,对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行为规范、工作态度、心理素质和诚信意识的选项中,满意的占93.27%,比较满意的6.73%,一般满意的0%,不满意的0%。
在专业素质的满意度中,对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掌握的选项中,满意的占94.95%,比较满意的 4.04%,一般满意的1.01%,不满意的0%。
在综合能力的满意度中,对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市场意识、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组织管理和工作业绩的选项中,满意的占93.04%,比较满意的6.96%,一般满意的0%,不满意的0%。
除此之外,在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在同类院校毕业生中所处的位置的选项中,其中选择高的占39.40%,较高的占60.60%,一般的占0%,低的占0%。在我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用人需求的适应情况的选项中,选择非常好的占52.53%,较好的占45.45 %,一般的占2.02%,较差的占0%,非常差的占0%。在用人单位使用我院毕业生最看重的因素的多选项中,选择学习成绩的占12.12%、敬业精神的占45.45%、责任意识的占67.68%、协作能力的占67.68%、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占47.47%,人际沟通能力的占54.55%,应变能力的占50.50%,适应能力的占46.46%,创新能力的占 33.33%。
表6、 郑大体院2013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项目
|
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思想道德素质
|
93.27%
|
6.73%
|
0%
|
0%
|
专业素质
|
94.95%
|
4.04%
|
1.01%
|
0%
|
综合能力
|
93.04%
|
6.96%
|
0%
|
0%
|
看重
能力
|
学习
成绩
|
敬业
精神
|
责任
意识
|
协作
能力
|
组织管理能力
|
人际沟通能力
|
应变
能力
|
适应
能力
|
创新 能力
|
所占
比例
|
12.12%
|
45.45%
|
67.68%
|
67.68%
|
47.47%
|
54.55%
|
50.40%
|
46.46%
|
33.33%
|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表示满意或者比较满意,这说明学院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学生培养方面还是卓有成效。
我院2013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是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在非灵活就业的人数中,有不少学生在知名的单位就业。
二是面向基层就业人数持续明显增加。在我院2013届毕业生的非灵活就业中有61人投身到特岗教师、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等国家、省基层项目中;在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大多数扎根与体育相关的体育休闲、健身及培训等基层行业中。与往年同期相比,基层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不仅始终以明确的办学思想为指导,而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依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并实施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构建了具有体育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的前提是确定目标,找准定位,并与学院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在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如我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较早,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一所体育院校,成果显著,省内一流;体育旅游专业紧盯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我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艺术系虽成立时间较短,却有全省闻名的专业舞蹈教师,成为我院招生的招牌;英语专业的多媒体语音室的人均数量和效果在省内是一流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办学总体目标定位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体育,服务社会,以培养高素质体育休闲健身管理与指导的社会体育工作专门人才为使命,将本专业建设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社会体育专业,在总体目标下还包括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层次。其他专业的建设目标也十分明确,定位清晰,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学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与反馈,促进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不断提升教学意识,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落实开学前、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制度。学院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新学期教学准备工作检查;第2周至第10周专家及同行教师进行随机课堂教学评价;第11周至第14周进行期中教学检查;第18周至第20周进行期末考试。教学督导组随时进行教学督导检查。
2、落实三级评教制度。实行学生评教、同行教师评教及专家评教的三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认真落实学生评教,教研室同行评教,并成立教学督导组综合评定教师教学业绩。
3、确立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机制,实行全过程管理。各系根据学院制订的毕业论文(设计)组织管理程序、选题要求与实施办法、毕业实习安排与指导、答辩细则、成绩评定标准与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文体结构、文字要求、撰写规格、摘要、主题词、参考文献、打印格式、装订及封面样式等的统一的规范要求,严格管理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到答辩进行全程管理,促进了学生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我院教师队伍中,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比例较低;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少,青年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中坚力量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发展。
师资队伍专业范围较窄,形成跨专业的综合攻关能力较低,整体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应用型方面,虽然有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总体水平与社会服务的要求还有差距,达到“双师型”资格的人员偏少。
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依托的教研、科研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数量较少,还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没有国家级课题和国家级奖励,作为一所专业性体育类院校,教研科研实力还显薄弱。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落实好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二是要强化各系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探索各系微观管理和学校宏观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三是要加强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建设,积极完善教务管理网络办公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选课、排课、成绩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的网络化,提高教学管理的效能,为学分制深入推进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将积极开展专业和课程评估,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保障机制,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和课堂质量标准。探索建立教学评价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不断完善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思考为指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现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持续发展。
专业特色已成为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校竞争靠品牌,树立品牌靠特色,办学特色靠专业,专业,尤其是特色专业才是高校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院制定出一套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建设,从而推动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的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本科专业群建设为基础,通过对学科专业的“扬优、支重、改老、扶新”,进一步整合、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本科专业、研究生学科、重点学科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力度;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