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23日下午15:00,我院邀请郑州大学文学院王保国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题为“儒道人生哲学及其现实超越”的道德讲堂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有局机关各处室和各直属单位人员、院党委中心组(扩大)成员、全体教职员工、部分学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讲座由院党委副书记刘丹宁主持。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王教授用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案例,旁征博引,在就“儒道人生哲学及其现实超越”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中他提出:自由的获取实质上恰恰是对于不自由的克服,自由的大小也与所克服的不自由的大小成正比的关系;他指出:社会制度环境应当是自由人格实现的最大障碍,但正由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约束和制度的保障,人本身才得以生存,社会才得以存续与发展,文明才得以进步,人的自由也才有了生养的基本前提;同时,他认为:人既需要物质的保障,也需要精神的支撑,物质需要是基础,精神的需要是升华。没有物质的保障,空谈精神不切实际;没有精神的引领,崇拜物质自会堕落。因此,两者不可偏废。
院党委副书记刘丹宁在主持讲座时总结:王教授从儒家人生哲学和道家人生哲学这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儒道人生哲学的批判,指出了儒道人生哲学的积极作用和现实缺陷。再从庄子人生自由论中,指出了庄子在营造个人自由的现实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荆棘,既有顺境,也会有逆境,而面临顺境与逆境的大多数情况下又不是主观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处事中要儒道互补,进退相宜,真正将国学精华予以吸收、内化并将其在自己的性格和生活中体现出来以便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达到儒道双修的现实可能。
王保国,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常务理事、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中原文化、先秦文献、先秦历史研究,发表有《殷商时期重民保民思想刍议》、《从<吕刑>看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的演变》、《评荀子的君本论与君民“舟水”关系说》、《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等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有《两周民本思想研究》(2004学苑出版社)、《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2013河南人民出版社)等著作10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1项(2005-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子项目1项(2005-2008),省部级社科项目5项,厅级约10项。